12月16日上午,生化学院举办“生化大讲堂”第三十期学术交流会,本次大讲堂特邀请华南理工大学刘锦斌教授作题为“发光金属纳米成像探针”的学术报告。会议由郭隆华教授主持,生化学院师生40余人到场聆听。
刘锦斌教授围绕“高亮”、“高特异性”和“高安全性”发光金属纳米探针及其精准生物成像这一科学难题,介绍了其领衔的课题组近几年来在该领域的几项研究成果:一是通过创新提出交联自组装新方法,显著提升了探针的发光量子效率,为高灵敏生物成像奠定了基础;二是通过建立探针的原位功能化新体系,实现了探针在复杂生命环境(细胞及活体)中高靶向性、高穿透性和高特异性信号识别等成像性能突破;三是阐明了探针“反常”的细胞及体内相互作用新机制,为深层次揭示探针的生物安全性提供了关键实验支撑,有效促进高效、安全发光金属纳米成像探针的临床转化。他强调指出,发光金属(如Au、Ag和Cu)纳米探针具有超小的尺寸(d < 3 nm)和特殊的内核及配体层(如Au0核/AuI-S壳)结构,表现出独特的光学性质和特有的生理学行为,已成为一类在生物成像领域中极具临床转化潜力的新型成像探针。
在互动交流环节,刘锦斌教授耐心地解答了师生们提出的问题,现场气氛热烈。
据悉,刘锦斌是华南理工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,主要从事发光金属纳米成像探针的研究。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J. Am. Chem. Soc.和Angew. Chem. Int. Ed.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(ESI高被引论文3篇),多篇论文被选为Hot Paper或Very Important Paper,并以“亮点研究”(Research Highlights)进行专栏评述;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1件;受邀参与编写英文专著1章。担任《中国化学(英)》和Frontiers in Chemistry 客座编辑、Targets和《分析测试学报》编委及《光谱学与光谱分析》特邀青年编委。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(2020年)、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(2016年)和广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(2016年)等人才科研项目的资助。